本文目录: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想表达些什么?他为何要写?
1、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2、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3、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
5、据年谱记载,“庆历六年丙戌,公(欧阳修)年四十,自号醉翁”,可见,作者当时与翁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文中却说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再美的山水,如果没有人与他一道欣赏,也难以激发他的感情。